图片来源于mentalfloss.com
香槟(Champagne)是一种深受大家喜爱的白起泡葡萄酒,只有法国香槟产区(Champagne region)按照法规标准生产的起泡酒才能称为“香槟”,通常使用黑皮诺(Pinot Noir)、霞多丽(Chardonnay)和莫尼耶皮诺(Pinot Meunier)葡萄酿造。
现在,香槟早已成为各种庆祝活动的代名词,不管是NBA总决赛夺冠球队在更衣室的香槟大战,还是F1赛车手在领奖台喷洒香槟,或者人们在新婚典礼时堆的香槟塔,各种喜庆胜利的场景都能见到香槟的身影。
图片来源于mshanken.com
香槟也成为全球最受欢迎也最知名的起泡酒,因此也受到法国和欧盟原产地命名保护。而其他产区的起泡酒也有各自的命名保护,或者只能称为起泡酒。
比如法国香槟之外的产区叫作“科瑞芒”(Crémant)、西班牙“卡瓦”(Cava)、意大利“普罗赛克”(Prosecco)、阿斯蒂(Asti)和弗朗恰科达(Franciacorta)、葡萄牙“Espumante”、德国和奥地利“塞克特”(Sekt)、南非“开普经典”(Cap Classique)等,以及新世界很多产国普遍称为“起泡酒”(Sparkling Wine)。
作为起泡酒最经典的代表之一“香槟”,让我们看看法国香槟产区如何发展为最著名的起泡酒产区。
图片来源于thespruceeats.com
早在古罗马时代,香槟地区就已开始种植酿酒葡萄。不过有些历史学家则认为,在更早的公元前52年凯撒大帝(Julius Caesar)征服法国之前这里就已经有葡萄树,但是还没有任何可查证的文字记录。
另外有些历史学家则坚信老普林尼(Pliny)在公元70年的著作中提到了“阿伊葡萄酒”(Aÿ,香槟地区的一个小村镇),但相关的文献也很难复原。
不过,最开始出现的地下洞穴确实是罗马人在此开采白垩岩建造房屋形成的,但是并不能证明洞穴是用于葡萄酒酿造和储藏。
图片来源于champagne-booking.com
香槟地区产酒的确凿证据是在公元5世纪,所以很多历史学家以此推断香槟地区的酿酒葡萄种植也是在5世纪初期。
但是在香槟产区早期历史中,出产的葡萄酒并不叫“香槟酒”,而是称作“兰斯葡萄酒”(vins de Reims)或者“马恩河葡萄酒”(vins de la rivère)。
当时在香槟地区及其周边地区发生了许多历史事件。
首先是5世纪中期,匈奴王阿提拉(Attila the Hun)在入侵该地区的夏隆战役(Battle of Chalons)中被迫撤退,这是历史上最血腥的战争之一。
接着据说是公元496年,法兰克国王克洛维斯(Frankish King Clovis)从异教改信基督教,并于圣诞节当天在兰斯(Reims)接受圣雷米主教(Bishop Saint Rémi)的洗礼(一些资料显示洗礼时间是在496年到499年之间)。
图片来源于etc.usf.edu
而圣雷米主教与香槟产区葡萄酒的传说流传已久,版本不一。有种说法是克洛维斯在夺取巴黎、兰斯和马恩河畔夏隆之后,准备向莱茵河附近的阿拉曼(Alaman)部落进军。
克洛维斯向主教寻求精神指引,圣雷米主教祝圣了一桶葡萄酒送给克洛维斯,并告诉他只要酒桶里的葡萄酒还在,就一定要战斗到底。
之后,在整个战斗期间,虽然国王和他的军队不断地喝酒桶中的葡萄酒,但是酒桶都没有喝干,直到他们凯旋返回兰斯时,酒桶才突然变空。
图片来源于shopify.com
葡萄酒逐渐成为贵族和主教、教徒、牧师等神职人员声望的象征。修道院通过受赠和购买等方式得到葡萄园,并酿出越来越多的葡萄酒。
7世纪,修道院拥有的葡萄园面积大大增加。从6世纪到18世纪法国大革命期间,天主教(Catholic Church)教徒在葡萄酒酿造和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香槟地区就以出产高品质的葡萄酒而闻名,法国国王加冕礼都是在香槟地区的兰斯大教堂(Reims Cathedral)进行。第一位在兰斯大教堂加冕法兰克国王是路易一世(Louis I),他是神圣罗马帝国查理大帝(Emperor Charlemagne)的儿子。
图片来源于ancient-origins.net
这次加冕礼大概是在814年加洛林王朝(Carolingian Dynasty)时期,而且在加冕礼宴会上,大家饮用的正是香槟当地出产的葡萄酒。
之后路易一世的继任者并没有立即效仿他在此加冕,但是从11世纪初期开始,兰斯大教堂便成为专用于国王的“加冕大教堂”(Coronation Cathedral),兰斯成为法国的精神之都,香槟产区葡萄酒也越来越出名。
直到法国大革命爆发前,在将近800年的时间里,一共有40多位法国国王和王后在兰斯大教堂加冕。1210年,一场大火烧毁了教堂,不过1211年开始重建。
图片来源于archineeringtalk.com
香槟地区的地理位置是贸易中转的理想之地,南边的瑞士和意大利与北边的弗兰德公国(Flanders,包括现在的比利时、荷兰、卢森堡和法国部分地区)商业往来都要经过香槟区。另外,东边的德国也需要通过香槟到达法国巴黎。
12和13世纪,各种商品交易会都在香槟地区进行。也许正是因为它在贸易上的重要地位,使得这里也战争频发,成为必争之地。
从4-5世纪野蛮部落和匈奴的的战火肆虐,到12世纪圣殿骑士团制裁,再到1330-1450年的百年战争破坏,以及18世纪末期的法国大革命,紧接着持续到1815年的拿破仑战争,然后是20世纪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都深深的影响着香槟产区和葡萄酒产业。
我们很难想象它是如何在频繁的战火中生存下来的,更不用说如何在经历所有动荡后成为如今奢侈、胜利和喜悦的标志性象征。
图片来源于imgix.net
15和16世纪,贵族们都定居在香槟地区,并且十分喜欢这里出产的葡萄酒,不过那时香槟产区跟它南边的勃艮第(Bourgogne)产区一样也是生产平静葡萄酒(Still Wine)为主。
当时,兰斯南边的阿伊村出产的葡萄酒品质最佳,国王弗朗西斯一世(King Francis I)还宣称自己是“Roi d' Aÿ et de Gonesse"”,也就是国家出产最好的葡萄酒和面粉的国王。
但是人们已经注意到葡萄酒中出现了少量气泡,当时大家认为这是葡萄酒出现的瑕疵问题,也就是说这种天然形成的起泡酒现象被早期香槟产区的酿酒业忽视。
不过,香槟起泡酒并不是被后人誉为“香槟之父”的唐培里侬(Dom Pérignon)发明出来的,但他确实对香槟的生产和品质提升做出了重大贡献。
其实,最早有记录的起泡酒是利穆产区的布朗克特起泡酒(Blanquette de Limoux),于1531年由卡尔卡松市(Carcassonne)附近圣希莱尔修道院(Abbey of Saint Hilaire)的本笃会教徒发明,他们的方法是在第一次发酵过程结束之前就将葡萄酒装瓶。
图片来源于vinepair.com
英国人最先发现香槟产区的葡萄酒有气泡,所以他们很想弄清楚为什么葡萄酒中会产生气泡。17世纪末期之前,葡萄酒通常装在橡木桶里运到英国,再由酒商装瓶出售。
英国生产的玻璃酒瓶是用煤炉烧制,比法国用木柴烧制的玻璃酒瓶更坚固、更耐用。英国人还重新采用以前古罗马人使用的橡木塞封瓶。
在香槟地区寒冷的冬季,温度会降得很低,导致发酵过程提前终止,葡萄酒中会残留一些糖分和暂停作用的酵母。
图片来源于antech-limoux.com
当葡萄酒被运往英国装瓶时,由于气温相对变暖,因此发酵过程再次启动,用橡木塞封瓶的葡萄酒就会开始积聚二氧化碳气体,并由此形成瓶内气压。一旦葡萄酒被开瓶时,它就会冒出泡泡。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香槟起泡酒的出现其实是自然进化过程,而不是被人为发明出来的。只不过用加糖的方式开启二次发酵确实是人们有意而为,但是这种方法是由英国人首创,而并非在香槟地区提出来。
1662年12月17日,英国的一位科学家兼医生克里斯托弗·梅雷特(Christopher Merret)向伦敦皇家学会(Royal Society)提交了一篇论文,其中详细介绍了现在被称为“传统香槟酿造法”(Méthode Champenoise)的内容,比如在第一次发酵后的葡萄酒中人为再添加“糖和糖蜜”并装瓶来引发第二次发酵,这样葡萄酒中就会形成气泡。
而唐培里侬是在6年后,也就是1668年才进入豪特维勒修道院(Abbey of Hautvillers),而且最初是被修道院要求他想办法清除掉酒瓶中的气泡,因为酒窖里很多葡萄酒因为气体形成产生的气压太大而爆瓶。
图片来源于tastingthestars.com
但是唐培里侬的成就也非常显著,他为提升葡萄酒酿造做出了杰出贡献,比如改善葡萄园管理、混调方法,以及完善用红葡萄酿造白葡萄酒的工艺等。
那时香槟产区由于气候环境原因无法酿造跟勃艮第产区一样顶级的红葡萄酒,所以将重点放在酿造白葡萄酒上,最后发现用黑皮诺酿造的白葡萄酒品质最好,但是酿造出来的却是一种淡灰色或淡粉色的葡萄酒。
而最后证实唐培里侬的研究和完善,才使香槟产区真正用红葡萄酿造出完美的白葡萄酒。
1663年,著名的英国诗人塞缪尔·巴特勒(Samuel Butler)在他的诗作《赫迪布拉斯》(Hudibras)中首次以书面形式提到了“起泡的”香槟酒。
英国酒商装瓶的香槟起泡酒在伦敦大受欢迎,欧洲其他地方也开始发现人们对起泡酒的好奇——包括法国人,他们此前一直轻视起泡葡萄酒,认为这是有缺陷的葡萄酒。
到了17世纪最后几年,大概是从1695年开始,法国开始出产第一批香槟起泡酒。接着,18世纪早期,起泡酒的生产才开始逐渐增加。
1715年,路易十四(Louis XIV)去世后,他的侄子菲利普二世(Philippe II),即奥尔良公爵(Duke of Orléans)成为法国的摄政王(Regent of France)。
图片来源于wikimedia.org
而这位奥尔良公爵十分喜欢喝香槟起泡酒,并在皇宫酒店(Palais-Royal)的夜宵小酒馆主打香槟起泡酒。奥尔良公爵对香槟起泡酒的宠爱在巴黎引发了一股跟风热潮,餐厅和上流社会都纷纷效仿公爵对起泡酒的品位。
香槟地区的酿酒师们开始从生产平静葡萄酒转向起泡葡萄酒,以借助这股热潮的大好机会做葡萄酒生意。整个18世纪,不断有新香槟酒庄开业,给香槟地区创造了一股新的商业活力。
1729年,现存最古老的专门生产香槟起泡酒的酒庄瑞纳特(Ruinart)创建。之后,酩悦香槟(Moët & Chandon)、路易王妃香槟(Louis Roederer)、凯歌香槟(Veuve Clicquot )和白雪香槟(Piper-Heidsieck)等其他香槟品牌相继成立。
图片来源于wikimedia.org
但是当时香槟酒窖工人还是必须头戴十分沉重的铁面具(类似于棒球接球手的那种面具),以防酒瓶自发爆炸造成的伤害。
一个酒瓶爆破能引起一系列连锁反应,直接导致酒窖20-90%的葡萄酒失去稳定性。正是因为这种无法预知的发酵过程和二氧化碳气体存在的情况,所以那时很多评论家称这种有气泡的葡萄酒是“魔鬼酒”。
1789年夏天,法国大革命爆发,愤怒的暴民冲进兰斯市,呼吁自由和平等。当时的法国正处于民主的控制之下,那是一个充满暴力和残酷的时代。
火热的仇恨演变成阶级斗争,永远地改变了法国。贵族和神职人员是工人阶级强烈不满的目标对象。商店关门,庄稼欠收,整个国家都陷于饥荒之中。富有的贵族要么逃离国家,要么被杀害,要么找到与改革者和谐相处的方式。
一片混乱之中,拿破仑的内政部长让-安托万·夏普塔尔(Jean-Antoine Chaptal)于1801年发表了他的科学论文《葡萄酒酿造、管理和提升的工艺》(The Art of Making, Controlling and Perfecting Wines),主张在葡萄汁中添加糖以增加酿成葡萄酒中的酒精含量。
这一过程后来被称为“加糖”(Chaptalization),被认为是葡萄酒酿造业的一大进步。
图片来源于wikimedia.org
在法国大革命和随后的拿破仑战争期间,葡萄酒业最大的变化之一就是修道院和教堂的土地被没收并拍卖出售。香槟地区只有一个修道院的葡萄园被政府保存完好,那就是唐培里侬曾工作过的豪特维勒修道院的葡萄园。
在此期间,葡萄酒销量不断减少,酒商和生产商都忙于将他们账簿上客户的名称从贵族头衔改为简单的“公民”头衔,希望他们最好的一些客户不会被送上断头台或被迫逃离。
另一个影响销量的因素是拿破仑在整个欧洲多次实施的封锁行动,大大减缓了出口速度。
有一段时期,拿破仑非常喜欢喝香槟,在开展军事行动之前,都会去趟香槟地区为自己和军队搜刮香槟酒和补给品。
图片来源于.imgix.net
1814年,拿破仑在退位并被流放到香槟附近的厄尔巴岛(Elba)之前进行了最后一场战役。而获胜的俄国人(Russians)和普鲁士人(Prussians)则占领了香槟地区,还在逗留期间开发出对香槟酒的新品味。
1815年,拿破仑从厄尔巴岛逃回法国。他迅速重建军队,开始最后的战役。可是这一次,在他进军滑铁卢之前,他并没有去香槟产区储备葡萄酒,直面最后的战败。
此后路易十八(Louis XVIII)重新成为法国国王,并将拿破仑送往非洲海岸圣赫勒拿岛(Saint Helena)他生命最后的流放地。
图片来源于mrodenberg.com
战争结束后,俄罗斯成为香槟酒最大的进口国之一。19世纪的葡萄酒行业也出现了多种创新和进步。凯歌香槟于1810年聘用安东尼·穆勒(Antoine Muller),然后香槟发酵除渣用的倒V形斜面台发展起来。
图片来源于netdna-ssl.com
这种新装置有效改善了香槟“吐泥”的过程,酵母渣逐渐沉淀在倒立的酒瓶瓶颈处,使除渣变得更容易。不过凯歌寡妇对这种发明操作一直保密,直到1821年才泄露出去,之后各大香槟酒庄才纷纷用上这种操作生产线。
19世纪30年代中期,安德烈·弗朗索瓦(Andre Francois)发明了苏克雷测定仪(Sucre Oenometre),用来测量葡萄酒中的残糖量。一旦确定残糖量,就可以确定需要添加多少酵母和额外的糖来进行瓶内二次发酵。
这一发明的精确度极大地降低了酒瓶爆炸的几率,因为在此之前,不论使用多么坚固的酒瓶,还是会发生大量酒瓶爆炸的情况。
据粗略估计,由于此前无法掌握添加酵母和糖的分量,导致瓶内气压太大,高达50%的酒瓶都会发生爆破。所以生产香槟是项非常危险的工作,酒窖工人还是要戴着铁面具,以保护自己免受爆瓶的危险。
1844年,阿道夫·雅克森(Adolphe Jacquesson)研制出用于固定橡木塞的金属丝网。1852年,他还发明了一种洗酒瓶的机器。
1857年,路易·巴斯德(Louis Pasteur)提出发酵过程属于生物科学且由微生物引起的概念。巴斯德的实验使人们对酵母的功能以及葡萄酒和啤酒酿造的整个过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1884年,比利时人阿尔芒·瓦尔法特(Armand Walfart)开发出一种新的除渣系统“degorgement a la glace”,它包括一个浅口容器,里面装满了低温保存的盐溶液。
将瓶颈处已集满酵母渣的酒瓶放入低温溶液中,泥渣在低温下凝结成一团糊状物。再迅速将酒瓶瓶口向上直立并拔除橡木塞,瓶内气压就会瞬间将瓶颈处的凝结泥渣喷出。
图片来源于insidewine.it
从开始生产香槟起泡酒到19世纪,所有的香槟酒都是甜型的,口味非常甜。但是当初的那种甜香槟又是如何演变成如今我们熟悉的“天然干型”(Brut)香槟呢?
这就得说到19世纪香槟酒发展史上的又一里程碑。
19世纪早期香槟酒的含糖量从100克/升(美国人喜欢的甜度)到超过300克/升(俄罗斯人的喜好)不等,到了五六十年代,香槟酒就开始分为“干型”(Sec/Dry)、“极干型”(Extra Dry/Extra Sec)。
传说,一位伦敦酒商品尝了一款未加糖的1846年份香槟,并认为它是真正的佐餐佳酿。之后,许多香槟生产商开始生产残糖量低得多的香槟。
如今,人们对于当时“干型”和“极干型”的确切残糖量只是猜测,但肯定比之前的甜型起泡酒要干得多,有的甚至完全不含糖。
其实,“天然干型”一词直到几年后才用来表示香槟的残糖量。或许,久而久之,“干型”和“极干型”是逐渐演变为表示比“天然干型”更甜的香槟类型,不过这也同样只是我们的猜测。
伯瑞香槟(Pommery)声称第一款真正的“天然干型”香槟是由他们生产的,也就是1874年命名为“自然”(Nature)的一款香槟,并于1879年出口到英国。
图片来源于media-amazon.com
如今,“天然干型”香槟残糖量的标准是不能超过12克/升,是最受人们欢迎的香槟类型。
早在19世纪40年代,加量机器也开始出现,还有橡木塞打塞机,另外在除渣方面的不断创新也有助于提高香槟产量。
图片来源于wikimedia.org
工业化生产使香槟酒的年产量从19世纪初期约60万瓶增加到世纪末期约3000万瓶,这也使得曾经只有贵族和资产阶级才能享用的香槟奢侈品,进入中产阶级消费层。
另外,1854年,法国国家铁路系统发展使兰斯能直达全国其他地区,包括沿海港口等。从那时起,香槟起泡酒开始与全球市场接轨,销售额突飞猛进。
纵观香槟地区历史,人们还面临着许多其他艰难阻碍。其中最大的问题发生在19世纪末期,也就是席卷欧洲的葡萄根瘤蚜虫灾,大概在1890年左右波及香槟产区,导致损失大片葡萄园。另外,香槟价格太低、生活条件差等其他问题也引起种植酒农怨苦连天。
图片来源于lesechos.com
香槟地区的边界范围于1908年被划定,这引起那些被排除在香槟区之外人民的愤怒。1910年的收成非常糟糕,1.5万多英亩的葡萄园被根瘤蚜侵害颗粒无收。在此之前的几年也是灾难连连。
无良酒商从其他产区收购葡萄酒并装瓶为香槟,这种欺诈行为导致消费者对香槟产区不再信任,再加上葡萄本身收成受损,心怀怨恨的种植酒农因此奋起反抗。
1911年,大骚乱愈演愈烈,成千上万的种植酒农走上街头,臭名昭著的香槟区暴乱(Champagne Riots)爆发。以阿伊村为中心,暴乱殃及整个香槟地区。香槟酒庄被洗劫,酒商们的房屋被破坏和烧毁,葡萄园被放火焚烧。
图片来源于thebacklabel.com
法国政府向香槟地区派遣了4万名军人试图镇压暴动。最后双方达成妥协,重新划定了可用于生产香槟酒的葡萄园村庄边界,但在妥协方案最终敲定之前,德国人已攻入兰斯(Reims)和埃佩尔内(Epernay)。
1914年8月3日,德国正式对法国宣战。9月,马恩河会战(Battle of the Marne)第一次战役打响。虽说盟军成功地击退了德军,但是兰斯在接下来的四年里不断受到轰炸和破坏,一直处于前线战斗状态。
图片来源于messynessychic.com
兰斯大部分时间都被德国人占领。战后,只剩下少数几栋可居住的楼房。伟大的兰斯大教堂也遭到严重破坏,战后才开始重建。
香槟地区奇迹般地经受住了磨难,并再次繁荣起来。成千上万的军队住在兰斯地下迷宫般的白垩石洞穴里。更令人惊讶的是,在整个围城期间香槟酒还在继续生产着。
人们偷偷在白垩石洞穴里藏了大量香槟酒,然而还是有很多被发现并掠夺。虽然香槟酒持续在生产,但是产量只有战前的一半。
图片来源于messynessychic.com
学校、医院和居民住宅区都建在城镇的地下深处。照料农作物的主要是妇女、老人和小孩,他们经常在泥泞和雪地里爬来爬去照料葡萄藤。而大多数身强力壮的法国人都去前线参加打仗。
图片来源于messynessychic.com
1918年9月,马恩再次成为一场大战的现场,盟军终于将德军赶出马恩。战争结束时,葡萄园里的情况很糟糕,40%以上的葡萄园被战火摧毁。再加上葡萄根瘤蚜和其他葡萄病害继续蔓延,大片田地被遗弃,一片荒蛮,破败不堪。
许多地方布满战壕、带刺铁丝网和未爆炸的炮弹。要将这片土地恢复原状需要多年时间,而且需要在新设备、劳动力、嫁接葡萄藤等方面投入大量资金,更不用说重建房屋和村庄的成本了。
不仅如此,就算重新种植葡萄树后,也还需要大约5年时间才能出酒产生利润,而生产品质顶级的葡萄酒则需要更多时间。
虽然挽救葡萄藤的任务艰巨,但香槟地区人民的韧性却毫不动摇。停战协定于1918年11月生效,第一次世界大战最终结束,随后于1919年6月签署了《凡尔赛条约》(Treaty of Versailles)。
图片来源于vinepair.com
1919年,美国通过第18条修正案批准了禁酒令,并于1920年生效,禁止生产、运输和销售任何酒类。走私香槟成为规避禁酒令的一种较流行的方式。
卷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其他国家都遇到不同程度的经济问题,大多数国家都没有钱购买葡萄酒,这些因素也导致在一段时间内减小了法国葡萄酒的出口市场。
法国政府很快又开始制定葡萄酒法规要求,明确规定葡萄酒产地命名要求和其他生产要求。1927年,香槟地区边界线问题最终达成解决方案。1935年7月,法国国家原产地命名管理局(Institut National des Appellations d’Origine,简称INAO)成立。
图片来源于francetvinfo.fr
大萧条(Great Depression)于1929年正式开始,同年10月股市崩盘,世界各国都受到影响。香槟产区的葡萄园已经恢复生产,但全球经济衰退导致葡萄销售价格下跌了约50%。
香槟人再次齐心协力,并在营销和生产方面努力付出,最终得到了回报,1933年的第21条修正案最终废除了禁酒令。
图片来源于fineartamerica.com
即使是在战后复苏和大萧条的严峻形势下,香槟酒的销量终于开始有所回升。而且在葡萄园管理和酿酒技术方面的提升也提高了香槟酒的整体品质。
不过,就在一切都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时,又一个重大巨变发生了。
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于1933年当上德国总理,并发誓要让德国再次成为欧洲最强大的国家之一。1938年3月,奥地利被德国吞并。虽然这次吞并没有使用暴力武装,但希特勒开始了十字军东征。
1939年希特勒入侵并统治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开始。紧接着,1940年希特勒又攻占法国,只不过这一次香槟地区并未像第一次世界大战那样变成主战场,但是被德军占领,经历了长达四年的动荡。
在战争最开始的围攻中,火车站被炸毁,弗朗索瓦(Vitry-le-Francois)和马恩河畔夏隆(Chalons-sur-Marne)等村庄被烧毁并遭到严重破坏。
法国士兵撤退时炸毁了一些桥梁,以减缓德军的攻进速度。但总体来说,这次大战对香槟地区的破坏比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要小。
经历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香槟人早已学会要时刻准备着,因此他们采取行动将大量葡萄酒藏在地下深处白垩岩洞穴的假墙后面。
战争还在继续,葡萄园维护和葡萄酒生产再次交给妇女、小孩和老人,而幸存下来的男人要么是在远方的战场上战斗,要么是被俘虏带到德国的战俘营。
在被德军占领的四年时间里,香槟地区还是生产了一些葡萄酒,但是产量很低,其中有些较出色的年份,比如1943年,但是产量极其少。
图片来源于ct-static.com
德国人鼓励生产香槟酒,这样他们就可以继续得到葡萄酒供应。他们没收了大量葡萄酒,并称之代为税收。他们还建立了供应体系,并向酒商付钱买酒以促进生产,但还是继续征收高额税收。
除此之外,他们还允许香槟人把多余的葡萄酒卖到法国其他地区和一些中立国,而香槟人需要用香槟酒抵税。最终,德国人和香槟人达成协议,允许香槟地区进行商业活动。
1941年,为了改善种植酒农和酒商之间的关系,并有助于建立与德国人的合作关系,法国香槟酒行业委员会(Comite Interprofessionnel du Vin de Champagne,简称C.I.V.C.)成立。该机构如今仍在运行,并且是根据法律建立、旨在维护酒商和种植酒农共同利益的贸易组织。
图片来源于champagne.fr
1943年,香槟地区的抵抗运动(Resistance Movement)愈演愈烈,地区人民与德国人的关系开始恶化。德国人还逮捕或驱逐了一些酒商、高级雇员和种植酒农,以及法国监管机构的高级官员。
由于被举报参与抵抗运动,白雪香槟和酩悦香槟被扣押。那时,绝望和无助笼罩着整个香槟地区。
德国人开始意识到他们的失败即将来临,并开始计划要炸毁埃佩尔内的一些酒窖,但离解放的日子已经不远了。1944年8月,在德国人的破坏计划还没实施之前,巴顿将军(General Patton)带领的军队进驻,埃佩尔内解放了。几天后,兰斯也解放了。
图片来源于rickslevine.com
人们将藏在地洞假墙后面的香槟酒拿出来庆祝胜利,这场胜利的功臣德怀特·艾森豪威尔(Dwight Eisenhower)、温斯顿·丘吉尔(Winston Churchill)和夏尔·戴高乐(Charles de Gaulle)等人受到了人们的热情拥戴。
几个月后,1945年5月7日,宣告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第一份“投降书”(Instrument of Surrender)在兰斯签署,地点是盟军总部所在地的一所红砖校舍。
图片来源于warrelics.eu
第二次世界大战带来的影响慢慢消失,到了20世纪50年代中期,香槟酒庄开始扩张。之后也经历了一些大大小小的起伏,不过都没有曾经遭遇的灾难那么剧烈。
比如偶尔有些年成葡萄欠收、1968年增值税纳入税收体系、经济衰退、70年代中期的燃料短缺等等,但是香槟地区通常很快就从这些衰退中恢复过来,一如既往地顽强。
几百年以来,香槟传统酿造法基本保持不变,但是生产过程中涉及的流程仍然不断创新提升。自动除渣和酒瓶打塞,自动转瓶除渣,香槟塞改善等等创新发明都极大地改进了香槟酒酿造过程。
在香槟地区的发展历程中,有太多其他的重大事件无法一一赘述,似乎已成为香槟人生活中的常态。最重要的是,在面临了如此多的逆境,哪怕是内部分歧斗争的情况下,香槟人都坚强地应对并变得更加强大。
参考资料:
https://www.champagne411.com/champagne-history/early-history.html
https://www.primidi.com/history_of_champagne/early_history
欢迎关注“七七小酒窝”,一个喜欢喝葡萄酒、吃辣、写文章、打篮球的高个子姐姐,专注分享葡萄酒文。
拜伦·斯科特这段时间一定很郁闷,眼看湖人主帅的合同都快到手了,半路又杀出个里弗斯来,但我今天想说的并不是里弗斯能否入主湖人,而是他的“硬骨头”。快船老板斯特林似乎已经铁了心要在法庭上和NBA抗争到底了,他几次三番地将NBA联盟、萧华和女友告上法庭,希望自己在种族歧视言论之后还能主导球队。不过,种族...